内容:
一、控制同修左手动脉被割断后实证日志;
二、控制同修实证记录及老师分析答疑;
三、清凉月老师详谈观心和观慢动作;
四、清凉月老师谈《心经》。
一、控制同修左手动脉被割断后实证日志
控制同修(2016-05-26):
实证日志:工作中受伤,左手动脉被割断(伤情图片附后),手术后两天手腕处逐渐变黑,医生说要植皮,请老师开示,老师给开了些药,让观手,真的不敢怠慢,马上观手,手很快开始产生麻涨热的感受,这种感受很长时间,逐渐手被气包围起来,感受不到疼,同时丹田处不停的跳动。
晚上继续观手,手的麻涨热感受逐渐增强,慢慢手的感受消失,伤口处感受到清凉感,还以为是出血了,这可能就是老师说的自愈能力红肿吧,第二天换药的时候发黑已经地方居然消失了。
换药后第二天继续躺着观手,手的感受逐渐消失,这样又找手的感受再把手观没,反复几次之后手没了之后观身体其它觉受,身体始终保持一动不动,身体觉受快要消失的时候产生了另一个身体,这个身体从肉身出来,飞到棚上,想看一看肉身,眼前确实非常的模糊,啥也看不清楚,穿墙而出,在穿墙的时候略感不适,来到一个地方许多人都在往前走,跟着众人行走,看到前面黑黑的就不想跟着走了,提起回到身体的念头就回到身体了,身体就有了意识。
感觉在观的时候一定要保证身体一动不动,前两天有些散乱,本来在家休息可以多打坐的,今天特意多坐了几坐,身体感觉清醒的时候就双盘持咒,只专注咒语,有其他的念头发现了都放下。累的时候就散盘在沙发上打瞌睡观心保持身体一动不动,坐着观了一个半小时,放松的不太好,就躺着观心,不一会就能听到气机生起的鸣叫声,于是就改观这个声音,气机越来越强烈,一阵比一阵猛烈的冲击着头部,心里不再害怕顺其自然,后来进入梦中,在梦中继续打坐,身体被气机冲击的很舒服,逐渐进入散乱状态醒了过来,感觉身清头爽。
其他同修问:控制,您的突遭巨大伤痛,仍然淡定沉着,按老师指示方法,消疼止痛,凝聚专注力,这气势,瞬时将实证经验巩固升华至一定的高度。真是赞叹不已啊!祝您早日康复如初!骨头没断吧?
控制:骨头没断。当手受伤了那里是一动不敢动的,潜意识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我能做到的就是不让身体发挥作用。在医院感觉生命是那么的脆弱,无常不知什么时候到来,大家加油吧!!!谢谢师兄们的祝愿,自己的因果只能自己扛,愿大家速证菩提。
二、控制同修实证记录及老师分析答疑
控制(2015-9-7):老师有一次我坐车的时候司机在放歌我没有听歌词跟着鼓点念阿弥陀佛迷迷糊糊的后来发现自己变成了水,晶莹剔透,随着车的颠簸而晃动,这是什么情况?是静还是简单的心物一体
清凉月老师:
控制平时已经能够达到欲界定,只要能经常处于欲界定,那么身体的宏观觉受是很容易丧失的,所以在坐公交车的时候他也能够达到这样的程度。能够在公交车上通过观鼓点,观出一定的场景,首先观住这个场景。第二个是融入这个场景,这是欲界定境界,其实是心物一体这个状态,在欲界定就可以轻轻松松达到,只不过这种心物一体是某一场景,某一局部场景达到心物一体,并不是说所有的场景,就说不是即一切相,而是即某种相,局部的相。这个能力在欲界定的时候就可以达的到。
也就是说“控制”在这种情况下和水滴融入一起,这时候是一个欲界定的境界,相对来说是一个较低的欲界定境界。如果是较高的欲界定境界,是以光为主,在较低的欲界定境界,是和水啊,这些带有阴性的这种物质为主,所以我们在这个地方要注意这一点。
控制(2015-9-7):老师问一下和这些阴性的境界相应是不是对身体不好
清凉月老师:
要注意与阴性相应分为几种,层次是不一样的,比如在严重的走神状态下与他相应,你在专注的静,专注的成份相对比较强,在这种情况下相应,它们是不一样的,所以不是说和阴性的境界相应都是非常不好的,那么在专注的静这种境界下你和阴性境界相应,它其实属于欲界定的境界,只不过属于欲界定中较低层次的境界。阴性的境界,通常我们指,比如水了等等,这些属于阴性的物质。
在你能够见到这些阴性物质的时候,它代表的欲界定里面并不是非常高的境界。即使在欲界定也是这样,在欲界定非常高的层次,那就是纯粹的光的境界,以光的境界为主。所以在这里就是仅仅了解下,并不是说你见到了水了这些物质时候都是非常的不好。
这些境界好与不好取决于什么?取决于专注的成份,只要你见到这样的物质境界,这些境界都是处于专注的静这样的境界,那么这里有专注的成份决定,专注的成份越大,相对来说就越好,静的成份越大,相对来说越不好。如果完全堕入一种静,一种走神的静,那么最终就会证入一种鬼道的境界,在鬼道里面阴性的境界就更加明显,比如有的鬼道完全是水的世界,比如说整天在下雨,或者整天就在湖里面,整天生活在水底下,湖里,海里等等。这就完全是阴性的境界了,从这一点要了解,层次越高水的比例越小,水这种阴性物质,它占的比例越小,相反光的成份越大。
另外要了解的就是水本身也是有光感的,因为看到水的时候,含有一定的光感,因为水是物质,一切物质是光形成的,所以看到水的时候本身就有光感,光感的成份不同。比如鬼道的水光感成份就不大,到我们当前这个状态,我们的世界看到水的时候就有明显的光感。如果到了更高层次的水,比如极乐世界的水,它的光感又要强,所以并不是看到水都代表不好。
总之对水我们要认识到,第一就是水的色感、质感、光感,水的纯洁度和光感,以及水和它当时存在的物质世界的比列,由几方面来决定层次的高低,如果水占的比例特别大,那个世界完全是水的世界,同时光感不强,水的质量不高,那么层次就比较低了。相反的,如果你看到的世界水的成份很小,但水又是晶莹剔透的,非常美好。虽然也是一个有水的世界,但层次就比较高了。
控制(2015-9-7):感恩老师!我证到的是自己完全就是水,外界的声音还是能听到但是影响不到我了,我不想出来就可以不出来,这一点感觉挺好的
清凉月老师:
证到完全是水的境界,第一是水的品质完全是不一样的。只要你能达到这种境界,因为它是欲界定的境界,所以水的品质是完全不一样的。第二就是乐感。乐感不一样,稳定性不一样,这几方面决定了就是欲界定同样能证入完全水的境界。但是和证入鬼道完全是水的境界根本不是一回事的。这个要从不同角度去了解,不能以唯一指标去认识。
一切的心想都是思维内容,不能去简单的定义好与坏,阴性的阳性的等等。这个取决于这个思维内容的运作。所以就是你说的不要去想这是阴阳的,没有什么善与恶,取决于运作的方式。
控制(2015-10-9):老师好,睡觉的时候身体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指挥着坐起来,产生个念头为啥会坐起来,看看还会怎样,然后又站起来,无缘无故的打了一通拳,有点害怕是不是被什么上身了,慢慢的恢复身体的感觉才知道是个梦,老师这是什么情况?
在打坐的时候眼前总会出现光,觉知到自己见到光了光就没有了,有时光里有人的身影,觉知既无,光一会还会出现,光会越来越亮,光里的人也会随着光的亮度而升级,不穿衣服的女人,普通的人,金色盔甲的人甚至佛菩萨,都随着觉知而消失。请老师开始一下那种身不由己的力量是什么来自哪里?如何应付这种力量?凡有所相皆是虚妄,佛来佛斩魔來魔斩是靠觉知来斩吗?
老师不是自己的肉身,应该是这梦中的身体。只是个梦。
有时候这个梦中的身会直飞云霄,飞到太阳那么高,然后太阳就在眼前也不热。根本就不受控制,也有时候会翻滚着飞,就像西游记里孙悟空的筋斗云那样,那速度太快了。空中都是光点。
清凉月老师:
“控制”的状态是属于欲界定的一种状态。
在这里牵扯到使用身体,‘控制’使用身体的情况是使用身体的微观物质状态这种情况,是气机这个状态。
控制所走的路,并不是像社会上的人走的气功这条路,不是像气机、大小周天这样的走,而走的是先进入光的状态,然后从光的状态开始向下证。用道家的话说就是证到的光的状态之,然后和身体这个物质结合,点化群阴,使身体的物质状态快速的改变,气机状态得到快速的改变。
由于是跳过气机后面的这些大小周天等等这些状态,所以对静这个状态的把握有一个过程,在这里控制先经过一个睡眠,由于已经掌握光的状态,这个睡眠不像一般人那样昏睡,而是一种清明的睡眠,在清明的睡眠之后,静达到一定的程度了,因此气机开始发动,这样出现了身体的反应。身体的反应表现为,感觉到自己像坐起来一样。这里我们需要注意一点,就是宏观的这种可见的身体和我们平时心中的这个身体,我们平时心中也有身体的形象,我们经常照镜子,因为思想就是思想者本身,我们的所想就会展现为形象,你心中想什么,就会展现什么样的形象。比如你心中想自己的父母,那么心中马上就展现自己父母的形象,这就是相想,天眼通的人可以看的到。
经常使用这个身体,因此在我们的思维中有一种身相,和我们现在宏观的身相是一致的,经常照镜子就会在心中形成自己的影像,自己的影像称为同行身,和你的身体是一样的,人死后身体的这个影像在中阴身中会表现出来,天眼通的马上就可以看到,认识这就是过去的你,这就是我们死后得到的这个形象,刚死后和你生前的形象基本是一致的。
在躺着睡觉的过程中,身体的宏观状态不发生作用了,但是同行身的形象它发生作用,这时候就像控制说的感觉到自己坐起来了,这是同行身的形象,控制是经过睡眠之后达到这种状态的,如果你功夫再好一点,在刚刚躺下的时候,不经过前面的睡眠,会立刻感觉到身体的觉受瞬间消失了,这时候就没有躺还是坐的感觉,会感觉到自己端端正正坐在那里一样,这就是同行身发挥作用,微观的物质形象发挥作用,宏观的物质形象没有了,消失了。
如果你的功夫再好,你会在运动中处于身体宏观物质消失这种状态,只有微观的物质状态发挥作用,这叫什么?这叫潜意识的使用身体,同样行走中,但和一般人使用身体是不一样的,不是一回事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行走中同样可以证到开天眼的状态,你会清清楚楚的看到各种的物质境界,各种的世界,比如鬼道、天道等这样的现象。
这种情况和使用身体微观物质状态的不同层次相关,我们需要了解这个现象,一般的人身体微观觉受相对来说有一点感觉的人,比如说证入气机的状态,但还没有证到大小周天等等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你走在路上也潜意识使用这个身体,这时候你要放松身体,放松之后你会感觉到身体气脉的一些反应,你走到一些地方你会感觉到气脉反应不一样,这是一种感应,咱们说的气场,和它的感应,会感觉到某些穴位跳动等等这些反应。
功夫在好点,走的过程中身体的宏观觉受基本就没有,在这种情况下,你会处于开天眼的状态,会看到物质的境界,比如鬼道、天道的境界等等,这和前面的情况不一样,前面的情况是通过感应,比如走到鬼道的境界,这个地方是鬼道的境界,你的觉受是不一样的。走到天人的境界,你的觉受又是不一样的,后面这个开天眼的这个状态是直接看的,不是前面的感应,二者是不一样的。
我们实证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掌握一种能力,那就是潜意识使用身体的能力,潜意识使用身体的能力是和身体的微观物质状态相关联的,也就是你掌握身体的微观物质状态你才能够真正的掌握潜意识使用身体,否则都是装模作样的。就像我们练四念处一样,刚开始的慢动作都是装模作样的,它的目的是从形似到神似,关键不在于形似,而在于神似,也就是要掌握怎样潜意识的使用身体。到什么时候你才能真正的潜意识使用身体?在两种情况下:一是能掌握微观物质;二是能够入定。入定是摆脱物质状态的,所以入定的时候是以思维为主,那么这时候你从思维方面能潜意识的使用身体。那么入欲界定是使用物质的,比如证入气机的状态、光的状态,这时候是通过物质的角度去潜意识的使用身体。所以我们要想潜意识的使用身体,你必须拥有这两种能力才行。
反过来,只有当你能潜意识使用身体的时候你才能真的证入一心不乱,要不然你使用身体的时候绝不可能一心不乱的,因为使用身体宏观物质状态本身就是散乱心,因为身体宏观物质状态是和散乱心对应的,只要你在使用身体宏观物质状态你就一定处于散乱心的状态,尽管你表面上好像是要安住于一心不乱,你要的是使自己专注,那其实都是造作出来的,那是住于一种警觉心,是警觉心的专注,警觉心本身也是散乱心的一种表现形式。
再一个我们要掌握意生身。所谓的意生身,是意这种是思维状态对应的物质境界,我们使用于意这种思维状态对应的物质境界的某一个物质作为身体,这就叫意生身。
它是于意这种状态对应的,就是侧重于欲界定,这个层次的一种物质的境界。那么意生身根据可见与不可见,也就是根据光感的强弱,按照光感划分,因为可见与不可见牵扯一个肉眼的问题,事实上我们的实证是通过开天眼去看的,在开天眼的情况下,比如实证中闭上眼,这时候看到的境界按照光感的强弱分为阴性境界和阳性境界。
与静对应的境界,它是一种阴性的境界,这种境界就是光感不强。刚开始实证的时候闭上眼,开始的时候眼前是黑的,然后慢慢变亮,慢慢的变灰白色的境界,看到灰白色的境界,逐渐逐渐看到彩色的境界,但这些光感都不是非常强,这时候的境界叫阴性的境界。
随着专注力的提升,慢慢的进入专注的静,这时候光开始形成,将看到弥散的光,阳光灿烂,甚至是凝聚的光团,这样的境界就叫阳性的境界,进入这种阳性的境界,我们就进入一种阳性的物质状态。如果你使用这些物质世界的物质作为身体,这样你就进入了天道,进入了天人的境界。这个也可以称之为出阳神,但是它不自由,因为一切境界都不自由,这又牵扯到一点就是光和光境,一切光境都是由光生成的,就像我们现在这个世界,我们现在这个世界基本物质就是气机,一切物质都是由气机生成的。进入更高的层次,天道,天道的境界都是光生成的,光生成了那个境界,比如天道有一棵树,这棵树是光生成的,光相对这棵树来说是一种自由的物质,它很自由。而那棵树它就不自由,所以你以那棵树作为身体,你就不自由。你以光作为身体,光团作为身体,你就自由。因为光团比这棵树更高一个层次,所以我们把光团称之为阳神,因为道家是通过物质角度去证,他把物质最高的层次称之为阳神,也就是证到尽头了。
那么反过来什么是阳神?就是可见的物质的最高层次和我们的思维紧密关联的就叫阳神。我们以这个物质作为身体,和这个物质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这种状态我们就称之为阳神的层次。
因为阳神是最高物质,它能够生成低级物质。因此证入这种状态它能够获得一种物质的自由。所以从身体的角度讲,它也属于是自由身,通过观光、气机啊等等很多的方法,道家在这个地方,方法也很多的。佛家也有,观落日观等等。其实都是通过低级物质向上证,让心先慢慢的稳定,这样就安住于光团的境界。
从高到低证就是进入禅定或者是如来藏,达到一个稳定的层次,在以后的实证中会非常稳定的住于光团的境界。
‘控制’以前已经证入光团的层次了,但是不稳定。证到光团的层次后很快又从光的层次下降进入光的境界,就是于光团这个层次对应的光的境界,进入天道的境界。那么怎样才能够保持光团的层次,这个必须去训练,专项的去训练。有两种方法训练:一种方法从低到高训练,一种方法从高到低训练。从低到高训练就是通过观。。。。。。
如果你还有这种我的感觉,那么趋向于思维本体,因为‘我’这个念头是从如来藏出来之后所看到的第一个念头,使用这个念头的时候因为这个念头和思维本体靠的最近的,所以当你使用这个念头的时候你是趋向于思维本体的,趋向思维本体那么就脱离了思维内容,这样你就一定不会安住于那个思维内容,这里就是不会安住于光那个状态了。所以我们要安住于光这个状态,安住于任何的物质境界你需要做的就是两个字‘忘我’。
由于使用‘我’这个念头是趋向思维本体的,我们在人间的时候都是使用这个念头的,走在大街上到处乱看,和别人交谈的时候都是我怎么样我怎么样。
当我们能稳定的安住于光团这种境界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在意生身方面就进入了一个非常稳定的层次。
进入光团这种境界我们需要掌握一点就是一个‘忘我’,也就是我们达到任何一个状态,你通过什么去安住于这个状态?就是通过‘忘我’如果还有‘我’的这种感觉,比如我在观什么,我在干什么,有这个我的感觉,也就是在人间的时候都是使用我这个念头的,这样在人间就趋向思维本体的。趋向思维本体,就为将来住于思维本体而奠定一个基础,使你能够住于思维本体。住于思维本体就有利于回归如来藏。所以说人间是有利于成佛的,人身难得就是你能够经常使用这种状态。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人身难得它所包含的意义是什么?要不然的你整天执着于身体反而会出现的另一个现象就是“吾之大患谓吾有身”身体反而成为一种障碍。
你想证入光的状态我们就需要采用一种方法证入如来藏、禅定,那么这就需要‘观心’。‘观心’这个方法是在你没有证入那种状态的时候使用的,如果你已经证入了天道的境界,比如证入了光的境界、天人的境界,这个时候再去观心基本没什么意义的,观不了。因为境界很好,容易吸引你。所以观心是在身体的宏观觉受基本消失之后观心的。
如果身体的宏观觉受消失了,微观的觉受又非常的明显,也就是气机的状态光的状态都是非常明显,这时候也是很难观心的。所以说对于修行来说,从可操作来说一般不主张一上来就开始从气机、光这个角度去证,这样将来观心的时候不容易回归如来藏。原则上是要先证入如来藏,以后再去通过观光去掌握物质的境界,就是说佛家的修行要先证入初地,然后再证入八地这样的修行过程,完成没有出入的这样的演变。道家后来也是学佛家先性后命,先从思维上证,然后从物质上证。
和‘控制’一样以前很多人都是从物质的角度证,那么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做?就是加强观心,平时也要去练观心。经常练观心,慢慢的你就能把这个境界破了,经常练观心,这样境界就不会吸引你,你就会安住于思维本体,以后身体觉受消失的时候因观心的原因,已经形成了习惯性的观心,这时候潜意识就会自动观心,观心就破了当前思维的构成条件,你就不在安住于思维内容了,不在进入那些物质境界了,这样就住于思维本体回归如来藏了。回归如来藏经常安住于如来藏,那么你的心境就会非常非常的稳定,以后再去使用光这个层次的时候就非常容易了。所以就是现在已经开天目,已经身体微观物质方面掌握的非常好的同修,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强化观心,在平时生活中随时住于观心的状态,要把观心作为唯一的一个方法去练,其他的统统不要管,这样就住于思维本体回归如来藏了。
能够证入欲界定的人是非常容易破除身体觉受的,因此,对观心这种方法如果能掌握的住,成功是非常快的,是轻轻松松就能够证入如来藏的。
所以‘控制’接下来要强化观心,把观心作为唯一的一个方法去训练,无论行走坐卧都要去训练观心,直到最后形成潜意识观心。只要潜意识观心能形成,由于你身体觉受这方面容易解决,所以以后回归如来藏就非常容易了。只要能回归如来藏生死就基本解决了,因为后面掌握物质阶段,光这个层次,在回归如来藏之后,对光这个层次掌握是非常容易的,根本不需要怎么训练就可以了。
再一个,掌握气机这个状态。有的人是非常痴迷气机,对大小周天非常痴迷,总是认为要想证入光的状态,出阳神这个状态必须经过气机这个阶段,这都是观念上的错误。
光是另一个层次的,一个更高级的物质,从低级状态向高级状态证的时候可以跳跃性的发展的。其实道家里面从来没有告诉你要证入光的状态必须要证入气机这个层次,不是这样的。气机状态它所解决的问题是使你能够安住于稳定的潜意识状态,一个专注的静,当然这里静的成份比较大,它呈现为气机,专注的成份高的时候就呈现为光了。由于是借助气机这个物质,这个工具去完成这个专注的静的,所以它只是实证的一种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另外的方法解决这个专注的静,比如证入禅定、如来藏,然后回过来的时候自然会应用这种思维的状态,所以这就解决了一个专注的静的问题,自然就会证入光这个状态。
所以了解了这一点之后我们就能正确的认识气机,同时对于气机我们要了解的是宏观物质状态是气机的一种表现形式,也就是宏观物质状态是由气机生成的,所以你要想解决宏观物质状态疾病的问题,你也必须掌握气机。掌握光之后,你也想解决当前宏观物质状态问题,你还需要从光和我们的身体结合以后证入气机的层次,就像‘控制’那样先证入光,然后慢慢的和身体结合,产生身体的各种气机的反应。‘控制’感觉有种力量升起,使身体有这样的变化,这就是证入光的状态和身体结合,因为身体是光生成的,从光的状态向下发展和身体结合就解决了身体宏观物质方面的问题。
如果证入光的状态后不和身体结合,那么你将证入与光的层次对应的天道的境界,而不是人间的境界。
道家里面有一种方法,跳过身体直接证入光,称之为最上上法,就是观鼻前、眉前虚空,观身体外虚空的。在道家的经典里面有句话‘玄牝之门’,怎么找‘玄牝之门’吗。‘玄牝之门’就是解决出阳神、意生身的关键,‘玄牝之门’在哪里?它不在身体内也不远离身体,在鼻前虚空,眉前虚空这个地方。在这个地方观,这个在‘科学实证’里面谈过了。在这个地方观的方法是道家里面最上乘的,这个方法直接证入光的状态,不在身体气机方面纠缠。当然身体气机方面掌握的好有利于恢复身体,使身体素质好,精神方面达到较高级的状态,这有利于以后的实证。
用道家的话说就是延续这个身体的生命,就是把身体的寿命延长,为以后的实证打下基础。
在道家来说气机是个打基础的方法,并不是根本。对于身体素质非常好,精神状态容易达到专注的静,可以直接就证入光的状态。证入这个状态需要掌握的是那句‘玄牝之门’不在身体内也不远离身体这句话。这个该怎么样去理解,不在身体内就是不在我们一般宏观身体的感觉内,这种感觉是和气机相应的,如果和宏观状态的身体气机结合的话,你不可能证入这种高级光的状态,所以不要和身体觉受结合。二是不远离身体,为什么?因为道家的这个方法是借助于鼻前虚空,属于观空的一种方法,也属于观光的一种方法,就是和天空结合,光和虚空这种状态都是没有吸引力的,没有吸引力你是不可能安住的。那么怎样才能安住,就是通过呼吸和它结合,呼吸是我们身体内的,如果你观的位置远离身体的话将和呼吸结合不起来。因此就像一般睡眠一样观鼻前虚空这个地方,这样就能够即和虚空结合也和身体的呼吸结合,那么呼吸在这里作为一种工具它服务于虚空,服务于光,使我们能够安住于虚空、安住于光。虚空和光是一个目的,呼吸只是一个工具,因此是不在身体内也不远离身体。
还有一句话是‘非内非外’,指的就是往微观物质状态证,微观物质状态是没有平时这种空间感觉的,因此是非内非外的。
控制(2015-11-12) :这些天觉知多了打坐也多了终于在梦中打坐了,刚一坐下放松,身体即可被气顶的直直的,气机发出嗤嗤的响声,快下坐的时候感到身体的坐姿变了本来双盘变成跪着了,继续做梦继续上坐双盘稍一放松气机发动身体被顶的直直的,慢慢的身体从下往上逐渐开始消失最后只剩下头顶,有种气上头的感觉,想观心没能观住,头顶的感受太强烈了。
有时在梦中能感受自己的脸被气折磨的扭曲变形。白天的时候身体的某些部位会强烈的跳动跳动的透骨。晚上睡觉保持吉祥卧有时在早上醒的时候就能感受身体恢复意识的觉受,正如老师所说手先有感觉。随着念头逐渐增加身体觉受越来越多。我只能反复体会几次腿的有无。
清凉月老师:
观身体外的观察对象,争取早日入定。
三、清凉月老师详谈观心和观慢动作
由于实证的目的是回归如来藏,回归如来藏只有通过观心住于思维本体才能回归如来藏,而住于禅定是住于思维内容,是无法回归如来藏的,因此,大家就担心证入禅定之后回归如来藏会比较难。下座之后在动态中观心和上座之后能不能在静态中观心?
首先入定是住于思维内容,在定中是不可能通过观心回归如来藏的,这是其中一点。第二点就是我们需要从定中退下来在动态中这样才能住于思维本体,这是通过在定中的习惯退下来时住于思维本体。
为什么在动态中能够这样住于思维本体?这是因为在禅定中的时候,能够清清楚楚的观到念头的产生,即念头的生灭,在这种情况下不加入个人的观念,就是不处理这些念头,不加入断念头的观念,这时将住于思维本体。
遗憾的是在禅定中的时候是无法不加入这些观念的,因为什么?因为正是通过断念证入这种状态的,这就形成一种潜意识的习惯。所以必须在动态中去破这种观念,如果在动态中不去破这种观念的话,你将没法生活,比如你看到念头出来了,你加入个观念“无念”,这样你就没法生活了。所以如果你有能经常入定的功夫,那你就能在动态中仅仅安住于观心,安住于对念头的觉知这个状态,这时不会也无法加入个人的观念了。这是其中一点。
第二个要了解入静是一种习惯,它和睡眠一样,大家都有睡眠的经验。比如你连续的睡眠,这一个星期集中力量睡眠,天天睡,那么人将始终处于昏沉的状态,人会很习惯的堕入睡眠中,这是和鬼道人一样的,经常处于这个状态,因此很难出来。任何思维都是一种习惯,和走神一样。
禅定也是一种习惯,如果你经常住于禅定,比如你喜欢这种状态,喜欢住于禅定,当你从禅定出来的时候,在后来打坐的时候又会轻轻松松就进入禅定中了,你是不容易在静中安住于观心状态的,除非是你能认识到导致你入定的原因是什么,比如加入观念了,也就是你对实证的原理搞的非常清,这样是可以在静中观心的。
绝大多习惯入定的人由于他不理解原理,尤其是小乘的人,他就是为了破这些念头,不了解破的根源是什么,不了解整个实证的原理,所以一打坐就加入一个破念头断念头的观念,这样他在静坐的时候,一下子就进入禅定中了。他是无法在静态的打坐中进入禅定的。
因为我们知道大乘观心,小乘也观心,二者观心的结果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因为原理不一样,对原理的不了解,不了解原理就容易加入观念,在静坐时就容易轻轻松松进入禅定中。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在静坐中入定之后,以后在静坐中你能不能通过观心住于思维本体回归如来藏它取决于两点:
第一,是否对观心的原理了解的很清楚,了解的很清楚之后这样你观心的时候才能够观的住,这样就能住于思维本体回归如来藏了。比如釋迦牟尼同样从四禅八定中下来的,但是在以后的观心中,他就能轻轻松松的观的住。
佛经有个地方告诉我们佛祖在这个状态时无数的魔向佛发起攻击,用箭射佛,但没有一个能沾到他身体,这只是一个故事,一个比喻,这些魔代表的就是念头,就是任何念头都没法让他跟着走,也就是观心做的非常好。这就是了解原理后在这个地方观心才观的住,要不然当这些念头来了之后,你会加入很多判断,判断好与坏,你会去主动的应付它,这样你就会跟着念头走,跟着你的观念走,然后就进入禅定中了。
在静坐中,上座之后打坐然后再去观心能不能回归如来藏,第二点就是你并不是经常入定的,只是偶尔几次入定,那么以后完全可以在打坐中在身空之后通过观心去回归如来藏的,因为对你来说那个入定并不是那样轻轻松松瞬间就入定的,所以你的实证还要经过一段折腾的,在这个过程中你的心是非常活跃的,什么是折腾?就是你的选择性思维还是比较活跃的,你有选择的可能,你可以选择证入哪种状态。
什么是选择思维?选择性思维就是你在做出一个决定,当你使用选择性思维的时候,表明什么?表明你在使用“我”这个观念,谁在使用选择思维?是“我”在使用选择性思维,是使用“我”这个念头,而使用“我”这个念头,表明是你在趋向于思维本体。所以当你还能使用选择性思维的时候,说明你是趋向思维本体的。
因此,在这种状态下你是可以自由决定证入哪种状态的,当然在这时候观心就很轻松住于思维本体了,所以这里要了解观心能不能住于思维本体,取决于原理,并不是所有的观心都引导你证入思维本体的,如果原理不了解,你的观心就会加入一些观念,就进入禅定中了。习惯进入禅定的人,他在打坐时就会轻轻松松的进入禅定中,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他必须依靠“动”,通过运动去打破他对那些自动出现的念头所做出的观念、处理的措施。因为禅定是住于念头的配套观念的,我们的思维就是分为自动出现的念头和于这些自动出现的念头配套的观念,禅定就是住于这些配套的观念。
如果要安住于这些配套的观念的话那就住于禅定状态,如果不住于这些配套的观念,用运动去打破这些配套的观念,那么我们就会住于思维本体。
如果经常住于禅定了,对于经常的、习惯性住于禅定的人,同时又不了解观心原理的人,唯一的只能在动态中去观心住于思维本体,去开悟。如果你也是经常住于禅定但是对观心的原理了解的非常清楚,观心的时候能正确的观心,那么这时候也可以在打坐中去开悟的。所以要了解这一点。
再一个就是偶尔入定的人,不是经常入定的人,不用担心在静坐中会不会观心的时候又进入禅定中了,也就是不用担心在静坐中能不能回归如来藏,不用担心这个问题。
观心可以用两种思维功能去观心,一个是选择性注意观心,一个是普遍性留意观心。
用选择性注意去观心:由于选择性注意是作用于点,作用于局部的,作用于明显得念头的,那些不明显的念头观察不了,所以会走神,反过来走神这种现象表明你观心的时候是用选择性注意观心的,同时表明没有形成潜意识警觉心,潜意识的观心,因为潜意识是作用于一切现象的,明显的不明显的念头都能轻轻松松观的住。要形成这种潜意识观心的状态必须达到身空,因为身体的宏观觉受是和有意识思维相连的。如果你达不到身空,身体的觉受没有消失,说明有意识思维没有排除,有意识思维没有排除你还是使用选择性注意去观的,这时候是无法破除走神这种现象的。
当身体的觉受消失之后,说明你的潜意识专注形成了,潜意识的警觉心也就形成了,这时候能观的住所有念头的。所以一定要了解原理,一定要掌握原理,掌握原理之后你就能够判断身体觉受消失和观心和思维的演变它们之间什么样的关系。
用普遍性留意去观心:怎样才能用普遍性留意去观心?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没有入过禅定,你只能借助昏沉,借助打瞌睡,也就是在非常困倦的时候,但是你还保持觉知力,也就是在接近睡眠这个地方你并没有睡过去,而是能保持最起码的觉知力,你还能清清楚楚的觉知到这些事物,在这个时候选择性思维已经没有了,它不在活动了,唯一只剩下普遍性留意,这时候你就能够观心,是观周围的境界的,是以境界作为所缘的。所以这种情况下就可以使用普遍性留意去观心。
如果选择性思维还是比较活跃,还没有完全停止,这时候用普遍性留意去观心会发现什么?会发现走神,在这种情况下走神的出现表明什么?表明选择性思维并没有完全停止活动,你并没有把自己调整到只有普遍性留意在发挥作用,只剩这一个思维功能在发生作用,没有调整状态,需要做的还是要进行调整,直到调整到唯一的只剩普遍性留意发挥作用,选择性思维是一点都不发挥作用,在这种情况下观心就能轻轻松松的观的住了。
所以使用普遍性留意去观心,取决于你的调整能力,你能不能把自己调整到仅仅在睡眠这个地方,同时不睡过去,一方面不睡过去,另一方面选择性思维不发生作用。所以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用普遍性留意去观心的话,成功与否取决于你的自我调整能力。也就是说在培养觉知的时候,你能不能轻轻松松安住于不同阶段的,不同状态的观心。
如果你用选择性注意去观心的话,取决于你能不能破除身体的觉受,觉受破除不了是无法观心的。
打坐时身体出现轻的感觉,这是身体觉受并没有消失,这是一种清明的静,是向欲界定发展,向禅定发展的这种静,是一个过度状态,在这种状态出现的时候表明现在是处于乐坐状态。你需要做的就是不去体验这些觉受,还按照原来的实证方法去培养专注力,继续培养潜意识专注,如果跟着这些觉受走,因为它是一种静,去体验静的时候容易失去所缘,失去所缘会出现一种结果就是要么堕入昏沉,要么堕入散乱中,是很难突破的,因为这些境界是比较吸引人的,所以很容易被这些境界吸引从而丧失所缘。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牢牢的抓住你的所缘,按照原来的方法继续进行实证。
漂泊说的在观的时候容易睡着,这个在基础理论谈过了,认识睡眠,睡眠是身体睡眠,与你没关系的。你容易睡眠是因为走神,问题的原因不在于睡眠,而在于走神,而对于走神,不在于是不是走神,而在于你是不是会利用。所以说你需要做的就是利用走神去修行,就是怎样利用走神,也就是说要学会观慢动作,走神的时候一直走在慢动作上就不可能睡过去,而会借助这个走神轻轻松松的证入禅定。你容易走神容易睡过去,这是你修行好的表现,反过来也是你不会修行的表现。容易睡过去,说明你有这方面的基础,入定的这些条件都有了,入定的基础已经具备了,现在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把走神改为观慢动作,边走神边观慢动作,这样走着走着就入定了。
所以对于我们来说千万不要总是努力在破除这个昏沉,破除这个睡眠,破除这个走神这些方面用功,这个是不对的,我们需要做的是怎样利用它的问题。只要你能善于利用走神去修行,你就能轻轻松松的入定了,要不然作为居士是很难入定的,因为第一,入定需要时间,单时间这一点就很难打破。第二,要想经常轻松入定,要先解决身体的觉受,身体觉受完全解决对于绝大多数居士来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对于通过打瞌睡去入定,通过走神去入定,这对于居士来说是必须掌握的一个方法,只要你能掌握这个方法,你就能轻轻松松的经常入定。
对于我们的实证来说只要能掌握两点就能轻轻松松入定。第一,连续的打瞌睡状态。始终处于这种相续的打瞌睡状态。第二,自动的观慢动作,而不是有意的观,自动的安住于这个慢动作。只要能满足这两个条件,你就能轻轻松松的入定。
这两个条件的满足,主要是后一个条件,需要我们专门去做,前一个条件到不需要,只要把晚上的睡眠时间缩短,这样第二天频繁的打瞌睡,就能够始终处于相续的打瞌睡状态,就能够始终感觉到困倦,所以这个条件非常容易满足,不需要专门去练。我们需要专门练的就是怎样使自己自动处在观慢动作这个状态。这个状态本身也是非常容易做的,很多人掌握不好,强迫自己处于观慢动作的状态,这是不对的。我们可以借助于现在的手段,看慢动作视频,强迫自己去看,一有时间就看,看个一天一夜,看的次数越多越好,这样就慢慢的安住于慢动作了,最多就一两天时间你就能轻轻松松的住于慢动作,这些慢动作自动就流露出来了,达到这种程度了再在打瞌睡的时候,就能跟着这些自动流露出来的慢动作走,你唯一需要做的就是跟着它走就可以了,这样就能轻轻松松入定了。
如果你还在故意观慢动作,觉得这个慢动作观不住,一会速度高了,一会画面转到另一个画面了,感到画面不停的在转换,这说明选择性思维还在处于高频活动状态,所以画面不停的转,一会出现这件事,一会出现那件事。这个时候怎么办?这是说明你打瞌睡功夫不好,所以没有把选择性思维的频率降下来,没有破除它,你需要做的不是怎样观慢动作,而是要掌握当你观慢动作你观不住的时候,你觉得念头不断的跑,画面不停的转,没法安住于某一个画面的时候,说明你的打瞌睡功夫没到,需要做的就是把打瞌睡向更深层次引导,从而破除选择思维,使选择思维没法活跃。只要能把打瞌睡状态调整下来,这样就能够轻轻松松的安住于慢动作的观察。
所以对于入定来说要了解,做的不好的地方在哪里?就是很多人不知道调整打瞌睡的状态,第一点,你一上坐就开始观慢动作,第二点,对慢动作的观察是故意去观的,故意去引导的,这都是不是对的,一定要了解慢动作的观察,是它能够形成自动安住于慢动作,然后你再去观。你达不到这种程度,强迫自己去做这都是不对的,都不容易成功的。
再一个对慢动作的观察还需要破除一个误区就是你认为的只能观某一个观察对象的慢动作,比如观树叶飘落,你认为只能观树叶飘落的慢动作,这是不对的。釋迦牟尼是各种场景都见的。只要你是观慢动作这个特征就行,我们说置心一处就是唯一的安住于那个观察对象的特征,注意是安住于观察对象的特征,而不是唯一安住观察对象。无论观哪个观察对象,只要是观慢动作就行。所以观察对象可以随便变,随便联想,只要联想的都是慢动作就可以。因此不用害怕观察对象的改变,不用把自己的注意力始终放在唯一一个观察对象上,比如唯一观树叶飘落,时间长了就形成审美疲劳了,就没法观了。
通过观慢动作,我们在入定之前是怎么样的?入定之前会经历什么?会安住于一个非常简单的动作,安住这个动作,而会喜欢无数遍的重复,不愿意再变换,是自动的不愿意变换,而前面你是不断变换观察对象的,最后你是自动的不愿意变换的,这时候你就将要入定了,而不愿意变换的时候,接下来的动作将会越来越慢,你会自动的喜欢它慢下来,不愿意快了,越慢越好,但是又不会停顿,停顿了你会感觉到是一种障碍,也就是你将处于一种将动未动的状态,会潜意识自动的用力,但是又不会让它停顿,不会处于静止,没有静止的观念,没有斩断的观念,而是处于一种将动的潜意识用力的状态去入定的,而不是主观上有一个观念去断。在这里了解一点,入定前我们处的状态确实是潜意识用力的状态,任何人都是这样的,都是潜意识用力的,而不是放松的。所以入定的人身体是非常挺拔的,一坐几个小时,一坐几天。
四、清凉月老师谈《心经》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题目标题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前面般若波罗蜜多代表大智慧,也就是思维根本状态,也就指出这里心经不是谈现在这种思维状态的心,而是谈思维根本状态的。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第一句话,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咱们先谈第一句,观自在菩萨,菩萨的名称是为了表法的,代表一定的法相,也就是这个法该怎么样,这里的观自在菩萨,用观自在来讲,说的是一种方法,一种观法,菩萨在向上证的时候,刚开始都是要通过一定的观法的,通过一定的观法才可以证到一定境界,这里没有说观其他的,就是观自在,观自己在,用咱们的话来说,就是住于思维本体,通过这种观法去证。
然后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行深般若波罗蜜,就是住于思维的根本状态,能够达到深这个字的只有思维根本状态,其他的状态通通不行,然后是多时,多时并不是住于思维根本状态的人,他感到多时,是外人看到那个人坐了很长时间,十几个小时,几天,他觉得是多时,因为住于思维根本状态是超越时间的,所以不存在多时这回事。
照见五蕴皆空,照见就是,他到那种状态之后不是通过逻辑思维,不是现在你逻辑思维认为是五蕴皆空,而是他直接证到五蕴皆空,然后度一切苦厄。
所以这句话你如果去断句的话,你也可以按照咱们谈的方法论去断句,比如说,你可以这样断: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然后接下来就是度一切苦厄之后省略了一句话,什么话,因为前面得出这个结论之后,作为初地菩萨,他给别人谈,于是别人就问:为什么能够使五蕴皆空,能够度一切苦厄?就是舍利子代表大家提问,为什么?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于是下面就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代表的就是物质的世界,于我们来说现在这个世界就是心与物的世界,在这种状态就是心物的对立,色代表一切物质的世界,空代表心,思维的根本状态,如来藏状态,你的心有空洞洞的觉受,用空来代表思维根本状态的一种特征,用特征代表那个状态,所以,在这里就是,物质的世界和思维根本状态并不是分离的,他是一体的,后面空不异色,也就是说思维根本状态并不是和物质世界是分离的。
下面是色即是空,也就是心物一体,物质就是思维根本状态,思维根本状态就是物质,然后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和前面的那句可以重复进行,比如说受不异空,空不异守,受即是空,空即是守。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这里讲的就是思维的根本状态是诸法的空相,涉及到根本,就像我们看空中云朵一样,云朵虽然不一样,但它的根本就是水蒸气,这就是诸法虽然不一样,但是他的根本都是思维根本状态的一种表现,诸法的根本它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也就变异的是诸法的法相,不变的是根本,也就是他没有这样的时间的观念,过程的观念,有生灭的才有过程。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现在看,是故空中无色,也就是在这种状态,不存在二者的对立,无受想行识,也就是没有这种能受和所受,心物一体。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耳鼻舌身意,是对咱们现在的人这样来谈的,在思维根本状态,一切物质的境界全部都是一体的,为什么谈这个问题,因为有的人会问,既然心物是一体的,和外面的树啊,山啊都是一体的,树和山,石头,它又没有眼睛,没有鼻子,没有耳朵,他怎么能产生功能,怎么能像我们现在这样,思维敏捷,清清楚楚,他可以就这样问,但真正的,你将来证到这种状态的时候,你也知道,你也清楚地体验到,石头是自己,树是自己,等等,二者完全一体,自己是石头,自己是树,但是照样的,比现在还要清晰的多,虽然没有眼耳鼻舌身意,一切的境界同样是非常清楚的。
然后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无无明指的是什么,这个必须回归思维根本状态之后你才能体会到什么是无明,无明就是对现在这种境界有一种体验的心,就是这样的心,让我们来到现在这种状态,到那种状态之后你才能知道,我们在这种状态谈的那种无明,也是进入这种状态的一种功能,因为达到这种状态之后你将能体验到一点就是,烦恼即菩提,无常即真常,没有此岸与彼岸的区别,也没有生死可以解决,所以就会出现下面的。
乃至无老死,因为前面的无无明,也就没有这个过程的分别,同样有这个过程,但没有这个过程的分别,所以就无老死,亦无老死尽,也就是说,解决生死,最终是没有生死可解决,没有这些生生死死的,一切所谓表象上的生生死死,全部都是如来藏的一种展现。
下面看,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无苦集灭道,这是对一般人,没见道前的人,谈世界苦啊,怎么怎么样,然后要灭掉这些苦,然后去证到啊,解决生死啊,等等,这是对没见道前的人谈的,对于见道之后,根本就不是这回事的,那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因为根本没有生死可解决,没有此岸与彼岸,没有真心和妄心的区别。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磐。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下面看,以无所得故,也就是说,这种状态本来就是现成的,即使社会上的人,根本不证的,他照样有这种状态的,所以就会最终的结果就是,没有任何所得,没有任何所证的,所以最后菩萨,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这里的无挂碍就是任何的境界,不发起作用。
以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所以就是没有挂碍自然就不会有我们平时说的这些,恐怖啊,等等,颠倒梦想,就是意的状态这些特征,因为心经,是对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的人谈的,他不是对定中人这样谈的,所以就是谈我们现在人的问题,就是有挂碍,有恐怖,有颠倒梦想,所以他就针对现在人谈,就是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然后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诺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都是依照如来藏状态,也就是三世诸佛,通通是证入如来藏状态,证入这种大智慧,然后解决这这些生死问题,解决这些烦恼问题。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下面咱们看,故知般若波罗蜜多咒,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这是一个套话,咱们就不再谈。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就是最后菩萨的勉励的话,就是大家努力啊,努力啊,努力去证啊,然后达到解脱,这是最后菩萨对大家的鼓励,所以说上面就是他把如来藏的状态谈了之后,最后还有鼓励大家一下。
最后鼓励的这句话就是说,佛经不是说是一个理,不是说你现在去了解这个理就行,了解了你还必须去证,他说的意思,不能说我现在把如来藏什么样的境界都谈了,谈了之后你了解了,了解了之后不代表你就解决生死了,你还要努力啊,努力啊,努力的向彼岸去渡,就是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
就是最后他就鼓励你要实证啊,实证啊,还要去实证,不能整天谈空说玄,那没有什么意义,所以咱们就是要按照菩萨最后的勉励,就是揭谛揭谛,波罗揭谛,这样,努力努力的去证,一定要把实证作为根本,实证是最关键的,没有实证是谈不上的,无论理论你知道多么多,你谈的多么的好,统统不起作用,所以就是下去之后大家要努力的实证。
2018年5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