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佛教认为人的天性是无私无我的
人性是善还是恶,是自私还是无私,这一点儿自古以来争论激烈,站在对立面的两派,都会举出大量事实,来证明自己的正确和对方的错误,让评判者无法裁判。事实上,在这里,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争论双方谁对谁错,而在于评判者自己本身就是疯子,让一个疯子去为另外两个激烈争论的疯子裁判,结果可想而知,他们和裁判打起架来,打得不分你我,何谈胜负。这个问题如果交给佛陀来回答,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因为二者都对也都错,同时对又同时错,决不可能在一个对的前提下另一个错。为什么呢?这个问题必须建立在对我们的心理状态有一个根本的正确认识的前提下才能有一个科学的回答。这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问题,是靠一般的逻辑思维所无法得到的,必须靠实验验证,也就是说要靠实证才能得出答案。因此,与其直接说出结果,倒不如把整个实验过程讲出来,让争论的双方自己亲自去实验,去实证,让无可辩驳的科学结论来回答他们。
这个实验过程如下:
首先,你必须静静的坐下了,一动也不要动,如果你容易昏沉、容易打瞌睡,那么你就闭上双眼内视向上,如果你比较容易散乱,思想无法集中,那么你就闭上双眼,内视向下。
接下来,有两种途径供你选择:
1 如果你天生是一个很慈悲的人,那么你就让自己的心住于深深地慈悲中,用这种深深的慈悲心放下一切干扰因素,这些干扰因素分为外界的影响、身体的不适如疼痛等等,此外就是心中不断升起的纷繁复杂的念头,你所要做的就是用深深的慈悲心去放下、放下、再放下,让自己专心致志的住于这种慈悲中。
2 如果你的慈悲心不够深,那么你就专注地观察一个外缘,比如呼吸、大莲花、打太极拳的慢动作、甚至你可以观察吃饭的慢动作等等都可以,关键是专注,是提起。这一点和上面恰恰相反,上面要求你放下,这里一定要提起。
无论采取以上哪一种方法,你都必须一动不动,而且心要专注,不能胡思乱想。刚开始你会很烦,不愿意坐,但如果你很努力,两三个月后,你将达到一次就能坐上三个钟头左右,这时候你会很喜欢坐,你会象上瘾了一样喜欢坐,那就继续努力吧。再经过不很长的一段时间,你会让自己一次就专注的坐上五个小时左右,这时候你会感到整个身体完全消失了,你根本不知道身体在哪里,但你的思想此时却高度清醒,是一种你从来也没有体会过的高度清醒。只需一次,你就会对这个境界有一个刻骨铭心的记忆,这就是身空,然而这还不是我们心理的根本状态,但这毫无意义是整个实验过程中最重要的细节,因为在这里你将看到念头和念头之间的距离,也就是说前一个念头消失了,过了很长时间,后一个念头才出现。
接下来,将有几种方法让你证到我们的本心,也就是我们心理的根本状态,那个真正的你,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如来藏、菩提、本来面目、如如、大悲心、佛、觉、开悟、第一义、真心、真我等等。有哪几个方法呢?
1 观“无我”:想象着完全消融自己,让自己和大自然融为一体。这时候就再也不会出念头了。你就住于这种无我大慈悲中。
2 你继续专注于所缘,一直这样,别无所求,总有一天,会有一个突然的外缘,比如突然的声音、或者是突然地击打等等,来打破这种状态。因为你一直住在心的专注上,所以眼耳鼻舌身意这时候是不起作用的,这些突然的感官刺激会打破你的专注,让你在急切中无法反应过来,因而一下子就证入心理的根本状态。
当然还有一种方法,那就是“观空”,让心住于“空”,这种方法也可以使念头不再出现,但这个其实也是用一念带万念,不是真正的心理的根本状态,所以不适宜采用。
当你回到心理的根本状态,你会发现这里就是一片大慈悲,再也没有其他的了。这种不可思议的大慈悲,是你从来没有体验过的,它是那样的深,是那样的柔细,空洞洞的,有一种向内吸的不可思议的悬着的感觉,总之无法用语言准确形容,只能亲自体会。但有一点,这里绝对没有哪怕是一点点的自私。住于这里,你将没有时间概念,你会一座几天、几十天,甚至你不想出来你就可以这样一直下去直到永远。这时候的你,对以前曾经的爱恨清清楚楚,但此时却无法爱和恨,你会不由自主地想再体会一下爱和恨,但你会发现你根本爱不起来,也恨不起来。想爱想恨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也可以说是根本不可能的事。这时候怎样才能回来呢?你可以持之以恒的想以前生气的样子,就这样努力地专注地想想想,不要间断,终于有一种执着的心力突然动起来,然后就明显的出现一个念头,那就是“我”,这时候如果你再用“无我”的观法,你将再次很容易的回归本来状态;如果你任其发展,很快就会出现“他”这个念头,接下来就不可遏制地出现“喜欢”与“厌恶”等等一对一对互相对立的念头,这是一件非常奇妙的事情,这些念头绝对不会单独出现,一定是一对一对互相对立的念头。再任其发展下去,你的思想会盯着一件具体的事不断地想,这就是我们平常的心理状态。你终于回来了,只有到了这个时候,你才会重新感觉到身体的存在,你才能够下座,然后去上班。
从这里可以看出,人们平常说的人性是自私还是无私,那仅仅是心力发动后的执着,真正的我们,也就是说我们的心理的本来状态是无私无我的,那是真正的大公无私,他对善与恶皆不执着,他对好人坏人都是一视同仁的,无论好人坏人他都会忘我的无私的像对待亲人那样去对待他,因为此时他的心就是一片深深的大慈悲。
由此可以看出,佛教所要拯救的是全人类(其实何止如此),这一点和政治上的共产主义者是何其相似。因此,一个真正的开悟者,他的心,如果仅从目的来说,他和政治上的共产主义者是相通的,堪称佛教中的共产主义者。如果说让他选择赞成哪一种社会形态,而且一定要选择的话,那么他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共产主义社会,因为只有这种社会形态才是无私的,是宣誓要解放全人类的,这个全人类当然包括那些要消灭他们的敌人。我们的佛陀当初何尝不是这样,他竭尽全力去救那些要杀害他的敌人。正是因为佛教的最终所证和共产主义者有共通之处,所以历史上才有那么多的高僧大德竭尽全力去帮助共产主义者。
政治上的共产主义者虽然用种种制度和教育来限制和改造人们的自私心,但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们的偷心,因此你会看到曾经多么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也有自私的时候,也有变质的时候。因此,如果政治上的共产主义者能够和佛教中的共产主义者结合起来,那么腐化变质的现象将会大大减少。那时候才能建立起真正的共产主义,也就是真正的人间净土。
我们为什么要说这些话呢?因为人类历史的发展终将毫不动摇的向着更高级的共产主义发展,尽管这个路途不是一帆风顺,但毫无疑问这种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因为人类的历史其实是心的历史,只要有这个心,就一定会有与这个心所相应的社会,这也是佛教境由心生的原理。人类历史从愚昧和野蛮一步一步艰难的但却是坚定不移的一路走来,从一个文明跨向下一个更高级的文明。
我们知道,按照共产主义理论,宗教是一种必将灭亡的文化。佛教这个科学自从被错误的划入宗教以来,就注定总有一天要被灭亡。这将对人类的美好理想共产主义是一个极大地损失。二者合则两利,分则两害,因为从根本上说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因此,摆在当前佛教徒面前的一个极其紧迫的任务就是要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佛教的科学内涵,从而把佛教从宗教局划拨出来,划归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管理,使其成为中科院的一个部门。只有这样,佛教才能最大限度的保存自我,发展自我,利益人类,利益社会。
然而佛教要想完成上面这个任务,必将面临一场大变革,通过变革,抛弃那些带有迷信外衣的或者是不能与时俱进的让人们不理解甚至反感的东西。这需要一大批有着革命精神的佛教人士来完成,但今天却看不到这种希望,笼罩整个佛教界的是死气沉沉的保守主义。他们津津乐道的是佛教那一点点旅游门票收入,表面好像很辉煌,却对即将到来的必然被消灭的命运毫不知晓。我们来看看佛教刚传入中国的时候,那些大德高僧,那些教界领袖,是怎样与时俱进,用革命的精神来改造佛教,从而使佛教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造福人类,造福社会。佛教在印度,人们是披一块布就可以了,那是因为印度的气温高(当然还有另一个众所周知的目的),但在我们这里却不行,因此就必须穿衣服,以便保暖。穿什么衣服呢?当然是穿大众衣服了,那就是老百姓的衣服了。但今天老百姓的衣服是什么呢?佛教徒是不是与时俱进、入乡随俗了?中科院会接受这样的古人吗?再看托钵,这可是佛制戒律,但在我们这里不行,因此,祖师大德们就废弃了托钵,这简直是大逆不道。再说劳作,同样是戒律所不允许的,但百丈这老东西却偏偏让僧人们种地,同样是大逆不道,不忠不孝。佛教传到中国,寺院是仿照官府的政府行政大楼的样式盖的,但今天政府大楼是什么样的呢?你见过中科院的房子是寺庙吗?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然而正是这些大德们,用他们的远见和革命精神,才保证了佛教在中国的生存和发展。但今天还有这样的人吗?如果没有,那就等着灭亡吧,历史是不相信眼泪的。
从目前看来,佛教的这种救亡图存、未雨绸缪的重任越来越明显的要由居士们来承担,因为居士们有他们得天独厚的条件。佛教的行持不仅能让人们的心得到安详,而且能让人们在身体健康方面有一个根本突破。因此,基于目前大多数人对宗教的反感,居士们可以从养生和心理卫生方面,把佛教在定慧方面的修持方法奉献给人们,不必在形式上受形而上学和教条主义的束缚,完全可以在形式上来个大胆的革命性的突破,比如可以举办“师氏养生院”、“静心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大智文化传播公司”等等,如果能这样,佛教必将得到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因为社会已经进入了老龄化时代,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使人人感到压力,使越来越多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佛教已经具备了发展和普及的基础,现在之所以发展的不够迅速、不够理想,最重要的是形式主义阻碍了历史车轮的前进。只要是真理,一定会熠熠生辉的。可以拭目未来,如果大批的养生院和心理咨询中心遍及城乡大地,脱去了佛教外衣的佛教修持方法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并解决了人们的迫切需要,那么,佛教离进入中科院的那一天也就不远了,尽管那时候的佛教已经没有了佛教的外衣,但你能说那不是佛教吗?难道科学一定要让装修公司加以装饰才成其为科学吗?
有志于佛教普及的朋友,可以参考我们在师氏养生学里提供的方法,创办养生院或心理卫生服务中心,这样一方面可以为佛教做贡献,另一方面也可以解决一部分佛弟子的就业问题,符合正命正业的八正道要求,有利于自己的修行,从而在利益人民的同时,使自己在修行的专业化上有一个客观保证,为精进和证悟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