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佛教认为世界是由条件组成的
佛教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由各种条件组成的,比如一棵大树,由种子、阳光、水分、温度、土地和空间等等组成。当这些条件变化或消亡,必将影响到这些事物的存在。这一理论是佛教的根本理论,看似简单,但却奠基着佛教的整个实证大厦。佛教对这个理论讲解的非常详细,有兴趣对佛教进行深入探讨甚至进行实证的朋友,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我们在这里简单谈一下佛教是怎样应用这个理论对生命科学进行研究的。生命,我们在这里暂时只讨论有觉知也就是有思想有灵性的生命,因为这其中包括我们人类,因而这种研究会因此而显得更加有意义,因为人类毕竟是最懂得自私的高级动物。很显然,这里说的生命包括身心两个方面。就身体而言,由各种器官组成,其中最重要的当属心和肺,只要心肺停止工作,我们将会与这个世界作别,变成死人的那个人,如果死人也能称作人的话,那时候的我们暂时还可以被人叫做人,只不过那时候就连最亲爱的亲人也急于把你扫地出门。
我们现在用佛教条件论的思想来研究心肺。毫无疑问,心肺的死亡将直接导致身体死亡。那么心肺同样是由条件组成的,我们只要知道了心肺的组成条件,然后破坏这种条件,那么我们就可以掌握生死了。心肺是由哪些条件组成的呢?我们都有这样一个体会,突然受到惊吓,我们会心慌心跳,同时呼吸变得粗短,这说明思想是心肺的一个组成条件。这样看来,心肺起码由两个条件组成,一个是肉质器官的有形可见的心肺,一个是思想。一般的人是怎样对待生死的呢?他会无可奈何的等待着肉质器官停止工作,然后被动的无可奈何的死去。佛教则不这样,佛教对待生命是积极进取的。他们认为,只要从思想入手,让思想达到一种状态,也就是破坏掉组成心肺的条件之一,那就是思想,那么心肺就会自然死亡,人也就能自主地掌握自己的生死。下面再来看思想。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证,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实验,他们发现,思想有几个状态,我们平常的人生活的只是思想的其中一个状态,这种状态直接导致心肺的跳动,如果能让思想达到其他状态,则心肺将不再跳动。有哪些状态呢?有禅定和开悟两种状态。只要达到这两种状态,就能够很容易的让心肺停止工作,人就可以自主生死了。怎样才能让思想达到这两种状态呢?佛教通过大量的踏踏实实的实证,也就是实验研究,总结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因而在生命科学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革命性的突破,留下了许多自主生死的例子。
四、佛教认为世界是运动变化的
佛教认为这个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地运动变化中,都有一个产生和消亡的过程。从时间的长河来看,一切都是瞬间生灭的,即使是你费尽心力甚至是用你的生命去追求来的,最终也不过是肥皂泡的光辉,是自欺欺人的昙花一现。佛教运用运动的观点对生命进行研究。他们发现,身体处在不断地运动变化中,这一点和我们今天的观察完全一致。我们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处在不断地新陈代谢中,也就是说,你现在的这个身体,已经不是小时候的那个身体了,他已经完全变了。就像人不可能踏入同一条河一样,现在的高高大大的你已经不是刚出生时那只有一尺多长的你,但你却丝毫不觉得你变成另外一个你,事实上你的确还是你,你的父母的确还是你的父母,你的确也仍然是他们的爱子,那么哪是你呢?
五、佛教鼓励就真理进行辩论和探讨,反对盲目的权威崇拜
世界上有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宗教,当然也有许许多多的邪教,他们往往引导人们盲目迷信自己的教主,盲目迷信自己的信仰,不允许怀疑,不允许辩论,更不会认为教徒和教主能够平起平坐,他们之间是绝对的上下级关系。佛教则不这样,它鼓励人们要善于思考,要能够对真理进行辩论,因为真理是不怕辩论的,真理只能越辩越明。作为佛教创立者的佛陀,他从来不允许弟子们盲目迷信他,而是告诉弟子们真理必须靠自己的实际验证和亲身体会,如果没有自己的亲证,那么即使是他自己的孩子,也绝对不可能对真理有真正的了解和掌握,因为真理就是真理,它不会因为你的信而更加真理,也不会因为你的不信而不成其为真理,佛陀也仅仅只是真理的发现者,而不是真理本身。佛陀告诉自己的弟子:如果你们迷信我,迷信我的法,而不知道去追求真理,那么你们就像那个把手指当作了月亮的人一样愚蠢,因为我用手指指月亮的目的是让你们看月亮的,而不是让你们看我的手指的,你们怎么能把我的手指当做月亮呢,我和我所说的法仅仅只是手指,而不是月亮,不是真理本身,你们需要做的是按照我教给你们的方法去追求真理。佛陀的弟子们的确是这样做的,他们对佛陀的尊敬恰恰是因为和建立在对真理的孜孜追求上。在佛教的历史上,曾经有过无数次的万人以上的大辩论。佛教正是通过这种大辩论,通过自己的无可辩驳无可置疑的实证结果,让人们看到了真理的光辉,从而引导了和引导着无数的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佛教队伍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