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当前处在“相续性思维状态”,在这种状态,我们不仅在思维方面处于一种相续性运作状态,根据“心物一体”的基本原理,我们的身体同样处在相续性运作状态,举例来说:蚊虫叮咬会使我们一直处在痒痛中。痒痛的持续正是当前状态相续性运作的基本表现,假若我们跳出当前这种“相续性思维状态”,那么痒痛将瞬间停止。不仅是蚊虫叮咬所形成的痒痛,其他一切病理性疼痛,哪怕是癌症那种恐怖性剧痛,也会瞬间停止,消失得无影无踪。
思维和物质的相续性运作建立在“选择性思维”基础上,“选择性思维”是执着心强化到一定程度后形成的一种思维功能。执着心具有周期性波动,这种周期性波动会使思维和物质的相续性运作同样呈现为周期性波动,我们不仅情绪方面会具有周期性波动,身体方面也是如此。
选择性思维的活动状态决定了人的“动”与“静”,动静即人们的作息。
身体的周期性波动使我们处于工作与休息交替进行的状态,使我们处于“动”与“静”两种状态的交替变化中。“动”与“静”的交替变化给我们的健康带来很大影响,我们必须深入认识“动”与“静”,充分利用“动”与“静”的演变规律解决我们的健康问题。
在工作中,在运动中,“选择性思维”处于高频活动状态,如果从现在流行的“能量”这个角度讲,这时候我们是在消耗能量。“动”能够消耗能量,能量的过分消耗必然会给我们带来健康问题,因此我们必须休息,必须进入“静”中进行修养以补充和恢复能量。
“静”能够补充和恢复能量,能够使我们恢复健康,因此我们必须研究“静”,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利用“静”恢复健康,再现阳光生活的勃勃生机。
人的休息是要靠“静”的状态,详解“静”与 思维的活动频率和思维内容的关系。
当前状态建立在“选择性思维”基础上,“选择性思维”由“活动频率”和“思维内容”两个要素构成,而“静”是当前状态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静”也是由这两个要素构成。我们只需研究这两个要素,就能真正认识和彻底掌握“静”。“动”是“选择性思维”处于高频活动状态,与之相反,“静”则是“选择性思维”处于低频活动状态,由此可见,虽然在生活中我们会处于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静中,但毫无疑问这些静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选择性思维”处于低频活动状态。
“选择性思维”的低频活动状态有一种特殊表现形式,那就是“选择性思维”的唯一活动状态。在这种状态,我们会专心致志地观察和思考同一件事。这是一种特殊的静,如果我们能够深入研究和充分利用这种特殊形式的静,那么就能在健康方面获得很大突破。由此可见,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静虽然都建立在“选择性思维”的低频活动状态这个基础上,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忽略了“选择性思维”活动频率这个要素,相反要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选择性思维”的唯一活动状态,因为这种状态能够形成一种特殊的静。不过在生活中,我们绝大多数人很难达到“选择性思维”的唯一活动状态,因此对“静”的研究中,我们往往更重视“思维内容”对“静”的影响。
不同层次的静对身体健康恢复的效果不同
“选择性思维”活动频率和思维内容的不同,形成了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静”,这些“静”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A 昏沉的静:(普通人所用来休息的“静”)
我们在生活中和工作中会遇到许许多多事情,比如:穿衣、吃饭、坐公交等等,我们经常生活在这些琐事中,对之非常熟悉;同时这些生活琐事具有一定逻辑性,但却并不复杂,并不急迫,不会使我们产生复杂的逻辑思维。在休息的时候,我们往往不由自主会思考这些事情,对这类思维内容的运作将使我们进入“昏沉的静”,比如:睡眠等。
“昏沉的静”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经常使用的一种静,我们总是通过这种静进行休息。这种静是我们在休息状态运作生活琐事而形成的,由于我们思考的事情总是比较多、比较散乱,因此这种静从思维内容方面来讲是一种“散乱的静”。
这种由散乱而形成的静与我们在工作中的“动”相比没有本质区别,无非是工作中的事情往往比较重要、比较复杂。正是由于这种静和我们工作中的“动”并没有本质区别,因此这种静并不能使我们得到充分的休息,并不能使我们疲倦的身心得到根本恢复,结果导致我们从这种静(比如:睡眠)出来后并不会感到神清气爽、身轻如燕,而是相反地往往感到身体困乏,头脑不十分清醒。这是一种昏沉,这样的静是一种“昏沉的静”。
“昏沉的静”虽然能使我们疲倦的身心得到一定的恢复,但却并不能完全补充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消耗的能量。相反,随着年龄的增大,随着工作和生活的复杂化,我们的心会越来越散乱,这样就会越来越昏沉,消耗的能量也就随之越来越大,于是疾病悄无声息地尾随而至。与儿童时期相比,我们会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大,疾病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其原因就在这里。如果我们能够保持儿童时期天真烂漫的心,我们就不会十分散乱,这样我们的休息就会比较充分。休息充分就能使疲倦的身心得到很好的恢复,这样我们就不会十分昏沉,就不会百病丛生,就能够健康到老,因此良好的睡眠是养生保健的第一神药。很显然,要想达到这个目标,像婴儿那样不散乱或少散乱是多么重要,年轻的心态永远是健康长寿的第一要诀。
为什么散乱无法使我们疲倦的身心得到很好的恢复呢?我们知道思维和物质都是由高级状态逐渐演变而来的,高级状态是潜意识支配的状态,是“潜意识专注”状态,而“昏沉的静”虽然也是一种潜意识状态,也能使我们得到某种程度的休息,但由于这种状态是“潜意识散乱”,不是高级状态的“潜意识专注”,因此我们无法通过“昏沉的静”获得完全恢复,这样日积月累我们的健康就会江河日下,逐渐百病丛生,沉疴难愈。
根据“心物一体”的基本原理,高级状态的“潜意识专注”是和微观物质对应的,而微观物质能够生成和支配宏观物质,因此我们只有证入微观物质状态,才能通过对微观物质的调整而实现对当前宏观物质方面各种病变的治疗。由于是从微观物质方面进行调整,是从源头进行治疗,因此这种方法能够使我们对疾病进行根治,能够从根本上彻底解决我们的健康问题。
B 清明的静:(长寿等群体所处的静)
“清明的静”是运作特殊思维内容而形成的一种静,与“昏沉的静”不同之处在于“清明的静”所运作的思维内容虽然也具有一定逻辑性,但其逻辑性不是非常强,这时候“选择性思维”的活动频率很低,有时候甚至可以接近于唯一活动状态。更为重要的是这种静所运作的思维内容往往是我们比较喜欢的,而且能够给我们带来清静美好体验的事情,比如绘画、书法等。
由于“清明的静”所运作的思维内容能够给我们带来清静美好体验,因此“清明的静”能够引导我们进入清静美好状态。在这种状态我们能够得到较为充分的休息,这样就能保持健康,有利于长寿。医学统计学显示,长寿群体是那些搞书法、绘画的群体,而不是运动员群体,更不是被生活琐事甚至烦恼所缠绕的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昏沉的静”只能有限地恢复我们的精力和体力,并不能真正解决健康问题,相反能够使健康方面的各种不利因素(比如:各种烦恼等)日积月累沉积下来,逐渐形成各种不良习气,形成“潜意识散乱”,导致微观物质处于紊乱的不良运作状态,最终形成各种病变,产生严重的健康问题。“清明的静”与之相反能够使我们最大限度地摆脱“潜意识散乱”,这样就能使微观物质处于相对较好的运作状态,从而使我们的健康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
C 专注的静:(修行人所处的静)
“专注的静”是“选择性思维”处于唯一活动状态,同时在这种状态我们所运作的思维内容不具有逻辑性,比如:我们在心中唯一地、专注地沉浸在对慢动作的观想中。需要注意的是“清明的静”也可以观想书法、绘画时的慢动作,但那种观想却是侧重于体验美好的,也就是侧重于体验观察对象给我们带来的美好享受。
很显然,“清明的静”和“专注的静”在观察对象方面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比如:都可以观想绘画、书法、打太极拳等,但“清明的静”侧重于体验美好感,而“专注的静”则侧重于体验慢动作,而且是越慢越好,并不去体验美好感。体验“观察对象”给我们带来的美好感能够使我们进入静中,而体验慢动作能够使我们进入专注中,因此“清明的静”能够使我们进入较深的静中,而“专注的静”能够使我们进入专注中,很显然前者“静”的成分比较大,后者“专注的成分”比较大。正因为后者的成分比较大,因此我们称之为“专注的静”。
“专注的静”是在静的基础上通过培养专注力(非逻辑性的专注力)而形成的一种静,其专注的成分远远大于静,因此能够使我们进入专注所特有的状态,比如在这种状态我们将完全丧失身体觉受,我们将完全不使用身体。完全不使用身体对我们的健康来说至关重要,因为我们的疾病从根本上说其实就是因为我们不会科学使用身体导致的。我们的身体就像一颗小树,如果我们像小孩子那样整天摇动它,在它上面攀爬,那它一定会枯萎生病。反过来,如果我们完全不干涉它,那它将得到彻底恢复,逐渐长成栋梁之才。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能够完全不使用身体,那么身体将获得真正的休养生息,这样身体上的各种疾病将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我们将能够从根本上彻底解决健康问题。
真正的不使用身体,是对身体最好的恢复
由此可见,能否完全不使用身体是我们能否彻底解决健康问题的关键所在。有的人认为我们在睡眠时也是不使用身体的,为什么不能解决健康问题呢?产生这个疑问是因为不了解睡眠导致的。在睡眠时我们其实仍然在体验身体,比如:我们在睡觉时会咬牙、翻身、抓痒、说梦话等。只不过与运动相比,睡眠是非剧烈的使用身体而已,并不能真正做到不使用身体。
正因为睡眠并不能做到完全不使用身体,因此睡眠这种休息方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我们的健康问题。但即使这样,睡眠也能使我们的精力和体力得到明显恢复,可想而知,如果我们完全不使用身体,那么我们将极大地提升对健康的掌控能力,我们将能够真正做到自主健康,而不是依赖医院,依赖医生。
“专注的静”是一种“潜意识专注”状态,“潜意识专注”是高级状态特有的一种能力,这种高级状态是微观物质活动的状态,只要能够证入这种状态,我们就能认识和掌握微观物质,就能通过对微观物质的调整而从根本上解决宏观物质方面的各种疾病,因此实证医学是唯一能够从根本上彻底解决健康问题的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