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是一本修行的书,它用讲故事的形式把修行的过程清清楚楚、详详细细地讲解给我们。其中,三教合一的思想贯彻全书。所谓“三教合一”,指的是儒释道三教最终都汇归于佛教。道家,尤其是全真派,极其重视明心见性,已经基本上和佛教归为一体了。再说儒家,到了王阳明时期,基本上都变成了佛教,只不过是名词术语有所另类罢了。《西游记》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色。从本书可以看出,三教合一并不是现代某些人讲解的那样“三教都是一回事”“学会了道教、儒教,也就学会了佛教”,根本不是这样。这里零散地、简略地讲解一下《西游记》的修行思想,目的是抛一个引玉之砖,希望饱学之士、实修大德能够在后面的评论里,把自己对《西游记》的体会写出来,让更多的学佛人能够从中学到一些修行经验,培养学佛的正知正见。
1 孙外公
《西游记》把我们的心比作猴子,终日不停地追逐外物,流浪在外,因此叫做孙外公。修行的第一步就是要让心向内观,比如你念佛号、持咒等等,目的都是让孙外公回来。刚开始,心不是那样容易就会回来的,孙外公总要向外面跑,把唐僧孤零零地仍在一边,心不向内看,不专一,根本无法修行。怎么解决?好办得很,给他戴一个“紧箍儿咒”,《西游记》第十四回又称之为“定心真言”,就是要让不安分的妄心安定下来。我们修行人,就是要给自己戴一个“紧箍咒”,时时看自己是不是把紧箍咒扔了,离了这个紧箍咒,离了这个“定心真言”,心怎么定?心不定何谈修行。因此,给自己戴一个紧箍咒是修行的第一步。
第七回原文:“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马猿合作心和意,紧缚劳拴莫外寻。万象归真从一理,如来同契住双林”。
我们说的“心猿意马”就是从这里来的。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心和意要一心一意(定)配合默契,不能三心二意(散乱),只有这样才能到达彼岸。
2 六根清净
孙悟空来到唐僧身边,要开始真正的修行了,那么第一堂课是干什么呢?就是打死那六个毛贼?《西游记》在“心猿归正,六贼无踪”这一章里,告诉我们六贼就是“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这就是我们的六根,打死这六个毛贼,六根就清净了,就可以修行了。但我们(唐僧)刚开始还很贪恋六根的美妙,往往怪罪悟空滥杀“无辜”。
3 齐天大圣
悟空学来了很大的一个本事,那就是“出阳神”,也就是有了“意生身”。他认为好象阎王拿他没办法了,心开始不安分了,目空一切,心比天高,要与天齐。我们很多修行人都要经历这样一个阶段,认为有了一点儿神通就了不起了,好象真的就解决生死了。其实这都是妄想,还是逃不出如来的手心。在藏传佛教里,因为手与心最相应,所以往往用手来代表心,比如讲到“大手印”的修行,就是直接讲心法的。所以,孙悟空逃不出如来的手掌,你飞得再快,能快过心吗?最终还要在五行山下修行。我们平常人总是五行不全,免不了要心发狂,五行山正好能让我们五行齐全,更何况山上还有如来的“唵、嘛、呢、叭、咪、吽”,这可是六字真言呀,能定心的。悟空就这样,天天念,年年念,一朝朝,一岁岁,终于让心定了下来,这样才能跟着唐僧开始真正的修行。
4 有人说:悟空会飞,让他把唐僧背上,飞到佛陀那里不就好了。这就是因为不了解《西游记》是在讲修行 过程的,所以才会说出这种话。书中每一个小故事,都有很深的含义,如果对古典哲学等没有很好的了解,再加上没有实修实证,是无法看懂《西游记》的。因此,要学学古代的文化,要在实修中边证边看,这样才能看懂。
5 人物出场
唐僧为南瞻部洲人,为火,能生土,所以一出发就掉进了土坑,土生金,所以金星解厄,又金气相感,所以唐僧遇到孙悟空。悟空由石生,属金,火克金,故唐僧能收复悟空;悟空是金,金生水,所以惹出了小白龙(水),悟空心猿生意马,所以只能生不能克,就去求观音。观音为真水,同类相招,故收了小白龙(水),水生木,故招来了猪八戒。金克木,所以悟空能收复猪八戒(木);八戒木木相感,故招来了黄风怪,风为木,但此怪为是老鼠成精,鼠为水,金生水,所以悟空没办法,只好找灵吉菩萨用飞龙宝杖收复,龙为辰土,化作八爪金龙,以金克木、土克水,终于收服了黄风怪。八戒属木能克土,故八戒能战沙和尚(土),而土生金,为金母,所以悟空不能战沙僧。
6 水帘洞
这一点儿牵扯到道教知识。身体任督二脉,任脉在前,性属阴,用水喻之,恰似瀑布。书中写到这水“远通山脚之下,直接大海之波”,说的是下丹田,是根。而水帘洞的洞,指的是玄关,就是平常人们说的“天目”“第三只眼”。洞里风光无限好,“天造地设的家当”,书中有很好的描述。
7 心
悟空师傅居住的那个洞叫斜月三星洞,就是“心”。因此,修行就是修心,悟空深知这一点儿,后来在自己洞前立了两个碑,写着“安静”“宁神”。而弼马温的温养功夫也是在修心。孙悟空实在是一个真修实干的大修行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8 金箍棒
金箍棒代表的是元气,为什么来自海底?在中医学理论里,肾属水,为先天,元气归于肾,是先天之气,大海深水,为一切水之本源,故金箍棒产于海中。元气,能随人的意愿可大可小,非常如意,所以金箍棒又名如意金箍棒,可大可小。耳朵为肾之外窍,和肾是同一系统,所以金箍棒能够藏在耳朵里,而不能藏在鼻子里。
9 无底船
唐僧师徒一行历尽艰辛终于到达目的地,却有一条大河横在眼前。幸亏来了一条船,不幸的是这船竟然没有底。唐僧不敢上,悟空一把把他推上去,唐僧心里一惊,却竟也没有掉下去。他还在疑惑时,却见上游漂下来一具尸体,众人说:“师傅,那是你!可贺可贺!”为什么可贺?因为他证得了无漏,证得了漏尽通,所以不会掉进下面的烦恼河里去,不会再轮回了。他证得了无生法忍,得见本来面目,生死已了,大事已毕,臭皮囊自然就可以抛弃了。书中描写无底船时有一段写得很好:有浪有风还自稳,无始无终乐升平。六尘不染能归一,万劫安然自在行。无底船儿难过海,今来古往度群生。
10 三根救命毫毛
观音菩萨取三片杨柳叶变作“救命毫毛” 放在悟空脑后,谓之“叫天天应,叫地地灵”。杨为柔木,即巽木也;三为干卦,三根毫毛即元气也;放在脑后,即取坎填离,变离卦为干卦。“叫天天应,叫地地灵”即呼接天根,吸接地根。实为练真息。这里涉及不少道教概念。
11 迷魂汤
迷魂汤就是我们这个肉体所需的各种物质。《西游记》写到“如今服饵水食,金光将潜息矣”。有人说:佛陀还吃饭呢。那仅仅是示现,真的吃了吗?我们地球上的人类是怎么来的?就是光音天的人来到地球上,误食了地球上的东西才无法回去的。因此,地球上的任何食物,从根本上说,对我们的修行都不利。
12 九头狮子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论语·季氏》。思即狮也,灵者,思之灵也。九思归一即返圣成真。
13 火焰山
这一段比喻道教过##tian(这里用代号,防止初学者执着)的景象。此处人为什么全身燥热?那是因为妄念纷飞。意静则燥火自息,身降清凉。芭蕉是木叶,极柔(喻柔软心),扇以生风,风者真阴之气,以灭燥火。三调芭蕉扇,三者干也,金也;芭蕉木也,金木交并。孙悟空见铁扇公主,情话绵绵,以比真阴真阳相见,阴阳交感和合。牛魔王即雪山之大白牛,是为坤土,亦是意土。意多邪妄,去妄即真。意本相续,故牛魔王的头砍不完,砍掉一个又生一个,意的相续性就是这样。返妄归真,即为白牛。
14 通天河、老龟
通天河同样是喻督脉。老龟,白色圆形,喻干元坤元;丝绦系鼻,喻观呼吸时要把呼吸调柔到象丝绦一样柔细,这就是龟息。
15 女儿国
女儿国一事对我们今天尤有教育意义。国为女儿国,纯阴,国中子母河,阴中之阴。河中之水,饮之结胎。在中医学中,把人身之气分为元气和营气,营气为阴,行走脉内。练气功的人因为是意识用事,所以会使营气结聚,形成自觉有形之球体(胎),气功人士练的就是这个。这是阴中之阴。气功人士走火入魔也正是因为这个。他们把这种气结现象当做好事,在那里搬运气机,结果出现一系列问题。怎么解决?书中写道:推倒旁门宗正教,心君得意笑容还。这就告诉我们,不要在气机上用事,要在心上用事。也就是说,只要按照佛陀的心地法门修行就能解决这些偏差。
16 车迟国
文中写道:滩头上坡板最高,又有一道夹脊小路·········。这里说的是督脉,督脉在脊柱中央,下面是夹脊关。这个故事说的是佛门中的某些修行人,因为不能准确全面的把握佛学理论,总认为身体是修行的关键,想尽办法在身体上用功,所以就大量引进道教的气脉修行法,在那里艰难的运转河车,三环九转,所以叫车迟。文中道教人物的名字以及故事的内涵都有寓意,为防止初学者在这些有为法上执着,不再细说。
17 红孩儿
红孩儿之火为真火,四海龙王之水不能灭,必须观世音杨柳枝之水,方可灭之。杨柳为柔木,观音居南海,此即真水降,而真火灭。枯松涧即坎,离下坎上,真水真火相交于中宫。修行人在练习禅定的过程中,尤其是刚开始时,由于意念纷乱,会扰乱体内气机,出现燥热上火情况,这时候用一般的水,也就是龙王之水,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只能用柔软心(杨柳枝)才能去掉这种燥火。柔软心是大悲心的特征之一,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常住大悲心是修行的关键,许多着魔现象皆是因为没有常住大悲心。
18 贯穿《西游记》的修行原则:身修和心修交替进行。
悟空在斜月三星洞修行时,从师父须菩提那里学会了一个修行原则,那就是身修和心修交替进行。师傅在教身修时提到几个容易出的偏差,文中写道:“······阴火。自本身涌泉穴下烧起,直透泥洹宫,五脏成灰,四肢皆朽”“····风·····,自囟门中吹入六腑,过丹田,穿九窍,骨肉消疏,其身自解,所以都要躲过”,怎么躲过呢?原文:须要明心见性,预先躲藏。这就告诉我们,在身修的过程中,遇到偏差,那是什么原因呢?其实,身修实际是修气,“意者,气也”,因此,身修从根本上说就是修意。这里身体出现偏差的原因就是意表现的不安分。《西游记》告诉我们解决的方法就是躲入如来藏,断掉意根,让身体自行恢复正常。同时因为经常躲入如来藏,当从如来藏出来时,意根会更加清净,更有利于身修。这个原则贯穿整个《西游记》修行过程。比如过火焰山借芭蕉扇,以及后来的收复青牛、青狮等等,目的都在说明这个原则。
19 《西游记》讲到的两个修行禁忌:
(1)不可守静,原文“修粮守谷,清净无为,参禅打坐,戒语持斋,或睡功,或动功,并入定坐关之类”,悟空的师傅斥之为“窑头土坯”。“静”,也是一个虚妄的念头,静境并不是开悟的如来藏。所以不要把“静”作为修行的目标,最多作为一个刚学静坐时的方便。
(2)不可单纯在身体的气上用功,原文“此是有为有做,采阴补阳,攀弓踏弩,摩脐过气,用方炮制,烧茅打鼎,进红铅,练秋石,并服妇乳之类”,悟空的师傅斥之为“水中捞月”,因为身体如幻,如果单纯在身体上用功,最终如水底捞月一场空。在身心双修中,一定要以心修为根本。
20 收复青牛:
牧童看牛没看住,让牛跑了。在“牧牛图”中要求看住自己的念头就像牧童牧牛一样须臾不离。刚开始,一不小心,牛就跑了。青,在五行配五色中属于木,木能生火,故此时的牛(意)必不安分,稍不注意就走火入魔。物之为青色,是不熟之色,喻此时观心不熟。后文中的青狮也是这个含义。狮与思在某些地方的方言中都读作shi,用来比喻“意”的绵绵不绝之相续性。青牛的宝物白色圈子,比喻太极圈,太极生万物,故能收复各种兵器。老君用芭蕉扇收复牛,芭蕉性阴柔,喻把心调柔就能伏下身修中的燥火,解决走火入魔问题。
21 青狮 悟空在青狮腹中说:过广东时,带来折叠锅,好在三叉骨上支锅,煮杂碎吃,又把金箍棒朝顶门上 戳个窟窿,一来作天窗,而来当烟囱。这里三叉骨指的是阴硚穴,这里是三脉交汇处,喻之为三叉骨。用金箍棒朝上戳个洞,比喻冲脉,意生身从这里出去,故称之为天窗、烟囱。
22 对12、13、14、18、20、21的小结:以上各节均提示在身修中,保持意的清净是最关键的。怎样保持意的 清净?有的人说:能看破就好了。悟空的师傅则告诉我们要经常到如来藏中培训。因为在如来藏中你才能知道“意”本是幻,知幻即离,这才是真正的看破,因而也能真正放得下,从而使意根清净,不致在身修中走火入魔。社会上一般人的“看破”往往是世智辩聪的看破,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而不可能真正放得下。他们那种看破不叫修行,而叫修养。我们今天佛教中有的修行人把修养当作了修行,因而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修行,辛辛苦苦修行一生,最后毫无修行,最多落一个“很有修养”的好名声,并不能解决生死问题。
23 原文摘录:
(1) 第八回
试问禅关,参求无数,往往到头虚老。
磨砖作镜,积雪为粮,迷了几多年少?
毛吞大海,芥纳须弥,金色头陀微笑。
悟时超十地三乘,凝滞了四生六道。
谁听得绝想崖前,无阴树下,杜宇一声春晓?(因为绝想,所以无阴)
漕溪路险,鹫岭云深,此处故人音杳。
千丈冰崖,五叶莲开,古殿帘垂香袅。(此处五叶,指达摩以下五位祖师)
禅心朗照千江月,真性清涵万里天。
人心生一念,天地尽皆知。
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
(2) 第十回
人生却莫把心欺,神鬼昭彰放过谁?
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3) 第十二回
万里长空淡落辉,归鸦数点下栖迟。
满城灯火人烟静,正是禅僧入定时。
三宝巍巍道可尊,四生六道尽评论。
明心解养人天法,见性能传智慧灯。(见性方可传法)
护体庄严金世界,身心清净玉壶冰。
自从佛制袈裟后,万劫谁能敢断僧?
(4) 第十四回
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要物。
若知无物又无心,便是真如法身佛。
法身佛,没模样,一颗圆光涵万象。
无体之体即真体,无相之相即实相。
非色非空非不空,不来不向不回向。
无异无同无有无,难舍难取难听望。
内外灵光到处同,一佛国在一沙中。
一粒沙含大千界,一个身心万法同。
知之须会无心决,不染不滞为净业。
善恶千端无所为,便是南无释迦叶。
(5) 第十六回
安禅僧定性,啼树鸟音闲。
寂寞无尘真寂寞,清虚有道果清虚。
(6) 第二十回
法本从心生,还是从心灭。生灭尽由谁,请君自辩别。
既然皆己心,何用别人说?只须下苦功,扭出铁中血。
绒绳着鼻穿,挽定虚空结。拴在无为树,不使他癫劣。
莫认贼为子,心法都忘绝。休教他满我,一拳先打彻。
现心亦无心,现法法也辍。人牛不见时,碧天光皎洁。
秋月一般圆,彼此难分别。
(7) 第二十三回
出家立志本非常,推倒从前恩爱堂。外物不生闲口舌,身中自有好阴阳。
功完行满朝金阙,见性明心返故乡。胜似在家贪血食,老来堕落臭皮囊。
(8) 第二十四回
《西江月》
色乃伤身之剑,
贪之必定遭殃。
四 佳人二八好容妆,
圣 更比夜叉凶壮。
试 只有一个原本,
心 再无微利添囊。
好将资本谨收藏,
坚守休教放荡。
清虚人事少,寂静道心生。
(9) 第二十六回
处世须存心上刃,修身切记寸边而。常言刃字为生意,但言三思戒怒欺。
上士无争传亘古,圣人怀德继当时。刚强更有刚强辈,究竟终成空与非。
24 美猴王
悟空为群猴探路,飞身进入水帘洞,发现这里的家当都是石头做的。石头在五行属金,金为干,性阳,这里的家具纯为石作,暗喻悟空此时证得纯阳之体。修行人到了这个阶段,往往不仅身体健康,而且天目已开,常见美好境界,相因心生,故此时不仅容颜俊美,而且气质高雅,堪称为“美”,所以称美猴王,也只有到了这里才能称得上是美猴王,在这之前不能称为“美”。
25 上元节赏灯
元宵花灯高张,两厢笙歌阵阵,良景目不暇接,美声悦耳动听,唐长老不禁喜上眉梢,悄然间魔来侵犯。原文诗曰:“经云泰极还生否,好处逢凶实有之。爱赏花灯禅性乱,喜游美景道心漓。······。紧闭牢拴休旷荡,须臾懈怠见参差。”唐长老一时开怀尚且着魔,我辈日日狂放又当如何?今天某某生日,明天某某大婚,贺罢同学乔迁,又祝好友升官,如此快乐如仙,何时心能闭关?世间快乐怎比得上禅乐法喜,学佛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是一件能让人上瘾的事,但如果没有实证功夫,学佛就如炼狱般痛苦,爱也不是,恨也不对,想摆脱痛苦,又害怕快乐乱心。前进一步是错,后退一步也错,原地不动更错,学佛学成了小媳妇见恶婆婆,战战兢兢,畏畏缩缩,除了练就一身佛气,增长满腹知见,实证上不见丝毫进步。既无禅乐法喜,当然要向红尘偷偷瞟一眼,暗送秋波在所难免,如此修行,必是地狱常住。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真实修行,才能法喜充满,才能找到永恒的真正的快乐,才能摆脱六道老家。
26 第十六回
观音院“却说三藏师徒,安歇已定。那行者却是个灵猴,虽然睡下,只是存神练气,朦胧着醒眼”。对修行人来说,睡眠是一门必修功课。许多人是在睡眠中恍恍惚惚随着小鬼走了。睡眠没解决,不敢说生死有把握。
27 第十九回 猪八戒自述练功过程,他经过九转大还丹,飞升成仙,但一见嫦娥,立动凡心,自堕畜生道,由此可见,即使你在身体上的功夫如何了得,最多是得到一个质量高一点儿的身体,那就是天道的身体,但是是不可能解决生死轮回的。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死大事,必须在心地法门上用功,把开悟作为必须的不容回避的必修功课,这场考试终究是要面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