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它告诉我们这个世界的基本规律,让我们能从宏观上、根本上把握世界的脉搏。作为科学,作为对真理的表述,哲学本应和其他科学一样,拥有作为真理的无可争辩的唯一真实性,也就是说不能东家有东家的真理,西家有西家的真理。然而我们今天的哲学界并不是这样。我们今天的哲学界,你有你的学说,我有我的观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十八罗汉乱点头,不知哪个是真神?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乱象?很显然,今天哲学界在哲学的研究上出现了问题,而且是很严重的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是哪些问题呢?通过深入分析,我们发现,这些问题主要是:
一、 没有抓住根本:作为对世界根本和基本规律的研究,哲学本应从世界的根本研究起,只有抓住了根本,才能找到现象背后的普遍存在着的客观规律。我们今天的哲学界并不是这样做的,他们总在研究现象,研究树叶,没有从对树根的研究做起。我们今天的世界虽然五彩缤纷,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但毫无疑问,他们都来自同一个根本。这个根本是什么?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它有哪些基本运动规律,这些规律怎样影响和规定着世界的基本发展状态、发展方向?我们应该怎样加以把握?这是哲学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 一个共同的被我们所忽略的错误:以往的哲学家在对哲学的研究中,总是在潜意识中不知不觉地加入了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研究者思维正常”。只有认识自己,才能认识世界。哲学家并没有对自己的思维进行深入研究,不知道自己的思维究竟有哪些状态?各个状态有哪些特点?各个思维状态是怎样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观察?我们现在处于思维的哪种状态?我们应该怎样把握和应用这些状态?毫无疑问,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哲学家在开始自己的研究时,一定要放下自己主观上的一切先入为主的可能,只有这样,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才能是客观的、根本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以往的哲学研究者总是从自己所处的思维状态而不是站在思维的整体状态研究世界,因而得出的结论总是狭隘的、偏颇的,自然就有了各家学说,张三有张三的看法,李四有李四的理论,胖人有胖人的公理,瘦人有瘦人的婆理。我们把这种经过推理得来的哲学叫做“推理哲学”,相反的,我们把建立在思维科学基础上的哲学叫做“实证哲学”,因为它是能经过严格的可重复的实验验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