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定困难的原因,不少有关禅定的书籍讲了很多,但大多数注重讲外因,我们在这里重点再讲三个内因,同时作为对上文的总结和关键内容的强调,这三个内因是:
01
一、在选择所缘时的教条主义。有的人总认为持咒、念佛等等是入定的所缘,不知道我们的妄心是因缘所生法,是符合条件论的。只要形成妄心的条件消失了,妄心也就不存在了,自然就能证入如来藏。
我们的妄心,其生命力就在于它的执着,它必须 执着外物才能生存。外缘消失了,妄心也就不存在了。外缘可以是持咒、念佛等等,也可以是身体的感觉,也可以是各种心理的困难,比如你上坐后那令人心烦的纷繁复杂的念头以及烦躁厌坐的心理等,这些都能引起你的注意力,都是好的所缘 。
为什么有的人很难入定?就在于他教条化的认为只有持咒念佛等是在练习入定。其实你上坐后那种身体的不适,那种烦躁的心理,那种厌坐的烦恼就是很好的所缘。
所以,你上坐后有许多东西可以作为所缘,在这众多所缘中,肯定有一些是觉受明显的,这就是好的所缘,而那些持咒和念佛等,反而觉受不明显。这样,你会发现你在持咒或念佛时,不由自主地要注意一下那些明显的觉受,如身体的不适和烦躁的心理等。与其这样,何不把那些觉受明显的东西作为所缘,待那些明显的所缘消失后,再回过来捡起持咒和念佛这些觉受不明显的所缘,这样就会很快成功。
这一点对居士来说尤其重要,因为专业修行人没有红尘的杂事,烦恼少,并且由于经常静坐,身体的不适也很少,所以他们可以一上来就进行那些持咒、念佛等觉受不明显的所缘。
从上面这些论述可以看出,刚开始学习禅定的人,并不是一个所缘走到底,可以先选择觉受明显的所缘,待明显的所缘消失后,再选择觉受不明显的所缘,因此刚开始所缘可以不止一个,慢慢过渡到一个。这样就能很快很容易的达到一心不乱。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正所谓大道自然,很容易,很简单。初学者之所以感到困难,那是因为观念错误,方法错误。
02
二、要有决心和毅力跨过第一阶段。禅定的过程,你需要跨过“厌坐”、“乐坐”、“身空” 等阶段。对于初学者来说,最难跨过的就是“厌坐”这个阶段。这时候,要以“厌坐”这种心理作为所缘,想尽各种对治方法,用坚韧不拔的毅力去克服。比如腿痛,那就观腿痛;比如烦躁,那就观烦躁,要想办法对治烦躁;如此等等,这些都是在练习禅定,其实越觉得烦,越觉得难,越觉得乱,那才是练习禅定最得力的时候,因为这时候你肯定不会昏沉,你肯定会高度注意那种烦,那种难,那种乱,这就是在练禅定,因为禅定的的确确不过是注意力高度集中而已。
因此,不要怕烦,不要怕乱,只要你感觉到了,那么你与烦乱斗争的过程就是在练习禅定的过程,千万不要头上安头,不停地怨天尤人,把烦乱当做坏事。一定要有一个观念,那就是烦乱这东西,只要你感觉到了,而且你一直在与之斗争,那就是好事,就是在练禅定,不要怕念头太多,关键是你已经察觉到念头多,这种敏锐的察觉力是最重要的,“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其实也是这个道理。
把纷纷扰扰的念头作为所缘,这时候,一定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这是最关键的,此外再也没有什么技巧了。任何人,在这个“厌坐”阶段,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毅力、勇气和决心。这是谁也回避不了的。在这里没有任何捷径可走。狭路相逢勇者胜。等过了这个阶段,到了“乐坐”阶段,尤其是到了“身空”阶段,那就是享受了,再也不需要受什么煎熬了,正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03
三、重视身体。我们的妄心攀缘的对象(所缘),不仅仅是社会杂事,同时不能忘了我们的这个身体也是其攀缘对象。身体的气虚,能让人多愁善感,多疑善悲;血热能让人烦躁易怒,如此等等情绪上的问题,都是身体在作怪。
因此,要想容易入定,要想能够经常地每座都能入定,一定要高度重视身体的因素,把身体调整到一个稳定平衡的状态。怎么办?观呼吸!观呼吸能够让我们的身体旧貌换新颜,只要身体这个浪涛平静了,心就再也不会“心潮逐浪高”了,入定也就很容易了,你也不用为偶尔的入定而沾沾自喜了。入定对你来说就变得像呼吸一样简单、容易。这就是为什么古来大德往往很重视观呼吸的原因。
总之,只要把握好这些问题,你会很轻易地一坐几个甚至十几个小时,你会体会到原来睡眠、呼吸都是很容易断的,原来证入如来藏并不困难,原来佛教是很容易学的。